【安康日报】平利:“以买代帮”促增收
【编者按】近日,安康日报报道《平利:“以买代帮”促增收》,平利县洛河镇水坪村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对口帮扶单位,医院从选派驻村书记、转变消费扶贫模式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助力洛河镇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的目标。全文如下:
平利:“以买代帮”促增收
近日来,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以下简称二附院)驻平利县洛河镇水坪村第一书记冯静坤,不停往返于西安市和水坪村之间,只为了对接今年的消费帮扶相关事宜。
“今年我们定下了当地山竹笋、乌骨鸡和绿茶作为二附院的职工福利品,这些山货都来自水坪村的农户中,不仅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,还能让医院的同事尝到美味的‘山里货’,两全其美。”冯静坤说,二附院“以买代帮”的方式已经开展近10个年头了。特别是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来,二附院以“股份经济合作社+经营主体+农户”的方式每年向当地合作的几家经营主体收购近200万元鲜竹笋、绿茶、土鸡等特色农产品,几乎覆盖全村所有住户,销售利润按照比例折算给村集体经济,再用于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及股民分红。
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农户的“钱袋子”,一头连着消费者的“菜篮子”。为切实打通农副产品消费市场,水坪村“四支队伍”还在每年“五一”“十一”等节假日前,在二附院开办“水坪村农产品展销会”,年销售额达20余万元,让农副产品搭上进城“直通车”,也让农户们致富增收,不愁销路。
水坪村“以买代帮”的消费扶贫模式如今已然成了洛河镇当地的“帮扶教科书”,但执行初期,却也是困难重重。
“开始探索阶段,我们‘四支队伍’没经验,不知道如何包装产品,农产品也多为农户自制,质量上有所欠缺,购买量上不去,怕辜负二附院的帮助和农户们的努力。”水坪村党支部书记徐英军坦言。
为了将消费扶贫的想法变为切实可行的措施,水坪村“四支队伍”定期上门登记贫困户农产品信息,在村委会为农户们开展培训,定标准、改包装,积极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庭院经济,培育茶叶、香菇、养蜂等特色产业,并提供技术指导,打造“产购销”一体模式,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收购服务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一年又一年不断地试行又改进中,一轮又一轮帮扶干部的出谋划策下,水坪村消费帮扶的模式才有了现在的成效。
张付明便是惠及的群众之一,他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,在水坪村的动员下,也瞅准了占用土地资源少、投资少、见效快的“空中农业”——蜜蜂养殖。得来的蜂蜜除零售外,尽数被水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购,人均年收入提高了2000余元,辐射带动10余户周边群众养殖蜜蜂。
“村上去年在我这儿收购了170多斤蜂蜜,不用担心销路,我还打算今年从120箱分到200箱,再扩大一下养殖规模呢,这日子啊是越过越好!”正在进行分蜂作业的张付明笑着说道。
近年来,水坪村“四支队伍”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和特色,大力发展魔芋、菌菇、养蜂等特色产业,走深走实消费帮扶模式,弥补了以往资金帮扶的单一模式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实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与市场需求地有效对接,既缓解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压力,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,又增进了帮扶单位、镇村干部与农户的感情交流,让群众持续增收的同时也充实了村集体经济。
据悉,2023年通过消费帮扶充实村集体经济30余万元,用于修缮水毁河堤7余处,新建河堤150余米,村集体经济分红103户共计165500元,以“销”助农,让水坪村成了有“真水平”的村。
推进消费帮扶,基础在于产业。不仅仅是水坪村,整个洛河镇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下真功、求实效。近年来,洛河镇按照“适度集约、连片种植、大户培育、品牌塑造”的整体产业发展思路,依托党建引领强、资源禀赋好、集体经济优、大户园区多的优势,按照“政府搭台、村委唱戏、集体获利、群众增收”的路子,统筹规划部署,指导各村确定贴合实际的产业发展项目,通盘考虑,完善全镇产业配套基础设施,为产业兴旺搭好支柱、建好平台。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,以茶饮产业为主导,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富硒粮油、中药材、魔芋、食用菌、养蜂、养鸡等特色产业。
沿着黄洋河畔望去,便是平利县洛河镇安坝村富硒粮油生产基地,成片的稻田绿意连绵、生机盎然,绿色波浪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洛河镇遵循因地制宜、因村制宜的原则,着眼低山丘陵一带发展茶叶、油菜,平原坝子一带发展富硒水稻、玉米大豆,高山林地一带发展精深加工中药材和林下经济,逐步形成优势互补、各具特色、良性循环的发展新格局。据悉,该镇2024年提质增效茶园5000余亩,玉米大豆复合种植4000余亩,发展蜜蜂5500余箱,新建一条大宗茶生产线。
“下一步,洛河镇将努力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的目标,持续巩固区域布局合理、产业特色鲜明、经济效益显著的融合式产业发展体系,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充实‘米袋子’‘菜篮子’。”洛河镇镇长张先耀说道。
报道链接:平利:“以买代帮”促增收